
7月6日至7月9日,佛山市慈善会副会长李冠明带队,市慈善会工作人员奔赴云南昭通鲁甸灾区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灾区万余房屋倒坍,伤亡严重,是14年来云南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为了协助开展当地救灾工作,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救助,佛山市慈善会出资人民币191000元(其中已拨付第一期资助款人民币114600元)资助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开展社工服务项目“鲁甸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社工服务计划”,项目为期一年。为了监督及考核善款使用情况,市慈善会工作人员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对资助项目进行评估和考核。
7月6日,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走访了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查阅了项目开展情况和财务支出情况等相关资料,并针对项目开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图: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走访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查阅项目资料。
7月7日一大早,沿着崎岖盘曲的山路,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和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工作人员赶到了鲁甸葫芦桥安置点。
地震发生后,葫芦桥所在区域绝大多数住房已坍塌、掩埋或严重损害,据介绍,土木结构房屋倒塌127间,砖混房屋倒塌98间,砖混结构房屋严重受损65间,家畜、牲畜死亡逾1000只,同时受损农作物包括葡萄园100亩和花椒300余亩。目前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安置区临时设置的帐篷中,孩子们也仍旧在简易板房中上课。
图: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绝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帐篷里。
为了让灾民重建生活的信心,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开展了服务项目“鲁甸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社工服务计划”,实施了系列探访活动、亲子教育活动、社区大舞台和自组织培育等活动。为了考核项目开展的成效,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通过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入户探访和直接参与现场活动等方式,收集了灾民们的意见和愿望。
图: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分头收集项目评估资料。
地震发生后,13岁的女孩小兴与62岁的奶奶杨婆婆相依为命,她们已经在帐篷里居住了近一年。杨婆婆之前种有花椒,地震后花椒地没法种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她每天就到安置点周围捡塑料瓶卖钱,一个月挣不了几十元。帐篷里的床、被、锅碗瓢盆和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品都是政府派发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赠的,她们的生活过得艰苦,好几天都不舍得买一点肉吃。小兴喜欢叫自己“小星星”,非常喜欢画画。临走时她给工作人员送上了一幅画,画面上她与家人都住上了新房子。她拉着佛山市慈善会工作人员的手,“姐姐,谢谢你们来看我,关心我。”
图4:杨婆婆和小兴盼望着日后的好生活。
在访谈过程中,不少村民都反映了他们灾后的生活情况,希望能尽快住上新房,孩子能到更安全的学校读书。据介绍,葫芦桥安置点当初共安置了社区居民227户,共计827人,其中包括孤寡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孤儿和低保、特困人群等。现在安置点的大多数青壮年村民都已经出外打工挣钱,留在安置点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具体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鲁甸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社工服务计划也正在进行着调整。项目评估当天,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还在葫芦桥安置点现场开展了助学活动。
图:村民们积极参加助学活动。
佛山市慈善会将根据此次调研评估情况写作项目评估报告,综合葫芦桥安置点的情况考虑是否继续资助“鲁甸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社工服务计划”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