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慈善园地>慈善故事 >李待问:佛山民间慈善的启蒙者
李待问:佛山民间慈善的启蒙者
更新时间:2015-10-15 来源:本站 浏览量:620

元代初期,李待问的祖先移居到佛山栅下居住,1603年李待问中了举人,第二年接连及第成为进士,最后一直升到了户部尚书,成为佛山第一个做到尚书的大官,也为了明代以来佛山籍的进士在京城做官的三人之一。


李待问成为进士后,在佛山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整合活动,大大地推动了佛山的社会建设。


在慈善公益方面,李待问捐钱修筑通往省城大路(羊城古路)一共二百里,还捐钱大修灵应祠、铳台、造炮、鼎新铁商聚集的天后庙等等。在当时的佛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哪里有公益大事,哪里就有李待问的参与和贡献”。


1625年,李待问和兄长李征问捐钱修建了通济桥。通济桥原本是一座木板桥,是佛山西南通往南海石头、黎涌、石湾、张槎、弼唐、深村、魁冈、和顺德各个乡的重要桥梁。李氏兄弟二个出钱重修,以石换木,使原本破旧的木板桥变成坚固宽阔的石桥,还在桥边建筑凉亭,供行人休息,才有了今天通济桥的模样。


李待问为官期间,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的精神。他时常为民请命,免杂饷、减“辽饷”、修堤堰、赈蝗潦,救灾民等等。由于政务繁忙以至李待问身体非常虚弱。他上奏章向皇上请病假,但请假二十八次后才最终得到皇帝的恩准。在踏上回乡的路上,他仍不停息地写奏书,请皇上免除百姓的练饷(国家为练兵而征收的一种苛税)。


最为后人称道的是,1641年,当时已是户部尚书的李待问斥资大修灵应祠(祖庙),把佛山人供奉真武神像的祖庙正殿命名为“紫霄宫”。灵应祠山门对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就是当时李待问所题。此外,他还带领李氏家族出资出力,大规模地修建门楼、改塑神像和修复照壁等扩建工程。


1642年,李待问在佛山明心铺创建文昌书院。这是佛山最早建立的明代书院,给家庭并不富裕的子弟读书,为佛山后来的科甲一方、文运蒸蔚创造了条件。


1643年李待问病逝,终年61岁。直至今日,李待问依然被人敬仰和怀念,他是佛山民间慈善的启蒙者。

公众号
微博
电话
0757-8303555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