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慈善园地>慈善故事 >树本善堂:百年慈善,众善助众人
树本善堂:百年慈善,众善助众人
更新时间:2015-10-15 来源:本站 浏览量:1342

清光绪5年(公元1879年),狮山遭遇了一场洪涝灾害,淹没了当时的狮山“七十二乡”,为救济和安顿灾民,当地热心公益的何静安、李可琼、何德成等乡绅富豪和海外侨胞慷慨解囊,捐资在狮山镇狮北银岗墟创建了慈善机构“流芳本堂”,向灾民赠医施药。1888年,“流芳本堂”改名为“树本善堂”,取“树立基本,以善心为怀”之意。


自1893年开始,树本善堂雇请坐堂医生,赠医施药,历时67载。至1960年狮山各大队建立卫生站,善堂还每月汇款支持合作医疗。1984年,善堂拨款50万港元修建了狮山最早期的狮山中学(如今的狮山一小),之后又出资建成了狮山医院、小塘永安村树本善堂大楼等。


从成立开始,树本善堂的发展就仰赖于狮山本地善长仁翁、富豪乡绅以及美国、新加坡、越南等海外侨胞的捐资捐助。


资料显示,1933年,从南海、广州、香港三地筹集了资金的南海爱乡人士,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香港树本善堂有限公司,起初从事房地产,并在香港购置物业出租。从2001年开始,香港树本善堂有限公司每年汇款30万港元作为家乡的扶贫基金,2006年起,汇款又增至40万元。


从香港飘洋过海回到南海的40万资助资金,多首先分发到原先树本善堂成立时的“七十二乡”,即现在的村委会手中,再由村委会分发给贫困者。善款的受益人,仍是“七十二乡”乡民。


纵观树本善堂发展史,其行善对象,主要是成立善堂的七十二乡民众,而其行善之举,则集中在平日的赠医施药,修桥修路,以及灾年的送茶施粥。1937年日寇侵华后,树本善堂陷入困境,乡人和海外侨胞无人乐捐,而且香港树本善堂公司也失去了联系。但狮山树本善堂仍勉力维持,每日为前来避难的乡民施药施粥,直至资金终绝,无法维持才被迫停办。


为了传承传统,帮助更多乡亲,狮山商会众多企业领头人正在为树本善堂注入发展资金,并谋划建立现代慈善制度,吸纳民间资金,突破传统的地域性的赈灾模式,扩大资助对象,将慈善发展方向与基层社会管理需求结合起来,让更多南海人从中受益。


经过120年的时间洗礼,树本善堂已经演化成为仁爱、奉献、承担、互助和共享等树本理念,引领善心人持续前进。


公众号
微博
电话
0757-83035554
TOP